私彩老平台

中國機械制造業發展現狀
  2021/01/06| 閱讀次數:866

機械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,是為用戶創造和提供機械產品的行業,包括機械產品的開發、設計、制造、流通、和售后服務全過程。在整個制造業中,機械制造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。因為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裝備部,它以各種機器設備供應和裝備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,并使其不斷發展。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械制造工業技術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。     
機械制造業是一個傳統的行業,目前已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,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。我國的機械制造業起步較晚,而且存在底子薄,受到其他國家的技術封鎖等難題。但是,新中國成立后,我國建立了自己獨立的、門類齊全的包括輕工業、重工業等在內的機械制造業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目前中國的機械工業已經形成了擁有4萬多家企業、300多萬臺機床、900多萬在職職工的工業體系。現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制造大國,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四位,僅次于美國、日本和德國。但是,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較,還存在很大的差距。主要表現為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不高,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,而且制造技術及工藝落后,結構不夠合理,技術創新能力落后,以及在先進制造技術和生產管理等方面,也存在一定的差距。但整體來看,中國的機械制造業取得了不可否認的成就,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。因此,需要對中國機械制造業的現狀進行探討,從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。以下幾個方面是機械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分析比較,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現狀。     
(1)、基礎設備。在機械制造業中,機床、刀具、夾具、檢測儀器等設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加工水平。而許多關鍵零部件我國還不能自己生產制造,完全依賴進口,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。然而,放眼世界,我們可以看到。美國有集成電路和航天器,德國有汽車,日本機械制造,他們在這些領域都享有壟斷的先進技術優勢,形成了獨、特、高的產品,占領了世界市場的制高點,而擁有先進的制造設備是他們成功的保障。反觀我國,制造技術和工藝裝備卻很落后,沒有掌握世界先進技術,大多是以引進技術生產產品,高新技術含量不高。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還采用較落后的制造工藝與技術裝備進行生產, 優質、高效、低耗工藝的普及率不足10%,數控機床、精密設備不足5%,配有國產數控系統的中檔數控機床不超過25%,好的數控機床的90%以上依賴進口;在大型成套裝備技術方面嚴重落后,大型儀器設備大多依賴進口。中檔產品以及許多關鍵零部件, 國外產品占有我國市場60% 以上的份額等等。由此可以看出,我國的機械制造設備還比較落后,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。     
(2)、制造工藝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特別是電子技術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,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運用到機械制造行業中。特別是近年來,中國制造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,但同時,中國制造也幾乎成為了劣質產品的代名詞,由此可以看出,我們的產品質量還有待提高,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制造工藝。工業發達國家較廣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、精細加工、微細加工、微型機械和微米/納米技術、激光加工技術、電磁加工技術、超塑加工技術以及復合加工技術等新型加工方法。但是我國普及率不高,尚在開發、掌握之中,仍然是以傳統加工方式為主體,這就使得我們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。    (3)、自動化技術。隨著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,機械制造業的自動化技術程度進一步提高。工業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數控機床、加工及柔性制造單元(FMC)、柔性制造系統(FMS)、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(CIMS),實現了柔性自動化、智能化、集成化。我國尚處在單機自動化、剛性自動化階段,柔性制造單元和系統僅在少數企業使用。而且,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,發展還不太成熟。     
(4)、生產管理。工業發達國家廣泛采用計算機管理,重視組織和管理體制、生產模式的更新發展,推出了準時生產(JIT)、敏捷制造(AM)、精益生產(LP)、并行工程(CE)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術。我國只有少數大型企業局部采用了計算機輔助管理,多數小型企業仍處于經驗管理階段。而且正是由于我國企業規模小而散,大多數企業未能建立現代化的科學管理體系,組織機構系統不完善,人員素質較低,管理水平低下。大多數企業中存在著重視生產技術、輕視管理技術;重視硬件建設,輕視軟件建設;重視信息化,輕視集成化管理等等問題。企業專業化管理水平低, 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弱。我國多數企業管理粗放,專業化管理水平低。現階段機械工業的專業化水平僅為15%-30%, 而美國、西歐諸國、日本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已經達到75%-95%。     

(5)核心技術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,我國引進了不少國外的先進設備卻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。業內人士認為,我國機械行業存在一個巨大的技術“黑洞”,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外技術依存度高。對外技術依存度居高不下,導致我國的機械制造產業發展受制于人。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%,而美國、日本約為5%左右,一般發達國家這一比率也在30%以下。并且我國的關鍵技術自給率低, 占固定資產投資40%左右的設備投資中, 有60%以上要靠進口來滿足, 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。值得注意的是, 許多重要領域特別是國防領域的對外技術依賴,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嚴峻挑戰。作為窗口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,也有57% 的技術源自國外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技術黑洞的形成與國家的重視程度、投入密切相關。國家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來忽視了發展機械行業,在政策、資金等方面都出現了偏差。最典型的例子是國有企業。國有企業對創新人才的產權激勵基本上沒有實行,而產權激勵制度是創新和研發產品的重要保障。一方面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;另一方面,創新者的貢獻沒有得到產權確認。企業研發的技術和產品,要么被國家無償拿走,要么被其他的企業無償抄襲。就拿我國汽車制造業為例。我國的汽車制造業發展了多年,直到現在使用上自己設計的“心臟”的卻很少,這讓很多汽車業內人士都為之傷神。不過現在已經有幾家汽車制造企業開始關注設計自己的發動機。奇瑞是其中之一,它研發成功ACTECO 發動機讓中國的汽車也開始賺技術錢了。

     企業不僅缺乏核心技術,而且存在創新能力薄弱,而創新能力薄弱又導致我們在別人后邊亦步亦趨,從而很難掌握核心技術。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,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多,大部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是由三資企業完成的,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三。企業難以掌握核心技術,重引進、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,2004 年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,397 億元, 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僅61億元,遠遠低于日本和韓國水平。當今世界,制造業正在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,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制造大國,令世界矚目。然而,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,制造業的許多領域還停留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低端。

(6)、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。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,且投入不足和浪費低效并存。我國歷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是1960年的2.32%,以后逐年下降, 到1998年為0.69%,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, 到2004年為1.23%,而創新型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一比重一般在2%以上。

     機械工業作為一般競爭性行業,其競爭狀況與效益狀況直接受生產投入結構的影響。企業之間的競爭,實際上是科學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的競爭,而科技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研與開發的投入。發達國家為了保持機械工業的市場競爭力,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。一些大企業的科技開發費用占到其銷售額的4%—8%,甚至10%以上。這種高投入,使其本來就先進的科技優勢進一步擴大,使企業從完全競爭的局面轉變為“壟斷競爭”,在許多關鍵領域占據了戰略性優勢地位。日本、美國、德國、法國機械工業企業的人均研究開發經費,分別為21.54萬美元/年、15.76萬美元/年、19.99萬美元/年、25.94萬美元/年,是中國企業的幾十倍。由此可以看出,我國的經費投入等還很缺乏,這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。

(7)、自主創新及人才培養。

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差, 產品開發周期較長。在我國,中小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走的還是低成本工業控制自動化的道路。我國的汽車工業,在轎車上基本無自己的品牌。在機床制造業上,精密機床、數控機床大多依賴進口, 在國際投標中基本上無競爭力。據報道: 我國機械工業主導產品達到20 世紀90 年代國際水平的占30%,達到20 世紀80 年代國際水平的占40%, 達到20 世紀60-70 年代國際水平的占30%;大中型企業生產的2000多種主導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為10.5年, 是美國機械工業產品平均生命周期的3.5倍;美國制造業的新產品貢獻率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2%左右( 1995 年),而我國僅為5.9%( 1997 年);美國、西歐諸國、日本的機械工業企業的專業化水平為75%-95%,而中國僅為15%-30%;我國有80%以上的企業生產能力不足或嚴重不足。

人才是自主創新的核心,而我國卻沒有拔尖創新人才。這充分體現在:高層次人才嚴重不足,技術創新缺乏動力。雖然我國人才總體規模已近6千萬,但高層次人才十分短缺,能躋身國際前沿、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。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包含的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中,我國參與領導層的科學家僅占總數的2.26%,其中在一級科學組織擔任主席的僅1名,在二級組織擔任主席的僅占1%。

發明專利的數量少, 國內科研論文的質量相對較低。我國目前發明專利數量僅占世界總量的2%,絕大多數的三方專利(美國、歐洲和日本授權的專利數)為世界公認的20幾個創新型國家所擁有。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雖然已躍居世界第五位,但還缺乏領導學科發展的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1993-2003年,世界各學科領域按照作者統計的SCI(科學引文索引)論文被引用次數,前20名沒有中國學者,前100名僅有2人。

(8)高精尖技術的開發相對薄弱。高精尖技術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具有重大的作用。比如:用于海洋資源開發的水下作業裝備;用于高精尖設備制造的超精密加工裝備,面向IT 等產業的集成電路制造關鍵裝備;微機電系統(MEMS) 以及集高技術于一身的仿人形機器人等;由于國外的技術封鎖,只能引進一般設備和一般技術,核心技術很難引進,只能靠自己的研究才能掌握,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發展。

綜上所述,我國的機械工業與國際還有一定的差距,特別是在工藝、管理等各方面。而這些方面關系著我國能否在未來的機械制造發展中迎頭趕上。因此,作為機械類的學生,認識到如上差距,我們應該胸懷遠大,把自身的發展融入到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中。我相信,通過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,一定可以把我國的機械制造業做大做強。


私彩老平台(中国)企业百科 快3大发-360百科 快三最新(中国)企业百科 东方快三-360百科 快三代理-搜狐百科 新快3(中国)企业百科 东方彩票-搜狐百科 三分快3-搜狐百科 米乐网站(中国)搜狗百科 乐宝彩票(中国)维基百科